close

  昨日上午,省委宣傳部工作人員致電本報稱:“這裡有送給你們的一面錦旗,來省委宣傳部取一下吧!”本報人員趕到後發現,這面錦旗寄自三千公裡外的新疆烏魯木齊,上面寫著:“贈:見過的最具有影響力的媒體——太原晚報。一碗面牽出40年援疆老人多少故鄉夢;一短文聚齊40載失聯學生更多思念情;太原晚報亞克西,援疆幹部感謝您!”落款為“山西1972年首批援疆幹部何慶義及家屬”。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?原來,送錦旗的何慶義是烏魯木齊的一位八旬老人,早年曾在太原工作生活過16年,工作單位是國營743廠(晉西機械廠)。他是廠里的技術骨幹,還擔任過廠小學的數學老師。1972年,38歲的何慶義響應號召,拖家帶口、義無反顧地前往新疆支援“三線工程”建設,從此扎根邊疆,一晃42年。42年來,何慶義無時無刻不在思念太原,思念曾經的同事和學生。他看天氣預報,只關註烏魯木齊和太原。他還將太原同事和學生的名字滿滿地寫了幾頁紙,足有上百人,但幾乎都已失去聯繫。今年4月中旬,80歲的何慶義決定趁著身體還硬朗,重返太原了卻心愿。4月22日中午,在孫子陪伴下,老人抵達魂牽夢繞的太原。然而,這座城市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,爺孫倆感到十分茫然。當晚,老人遠在烏魯木齊的兒子向本報熱線求援,希望記者能領著他的老父親重游故地,找尋故人。聽明事由後,值守熱線的記者申波痛快地答應了這個請求。4月23日一早,申波與爺孫倆碰了面,當起義務嚮導。按照老人要求,他們先去了迎澤公園。望著一棵棵大樹,老人感嘆道:“當年來時還是樹苗,如今都已參天!”公園內晉劇票友的演唱,讓老人留連忘返,他足足欣賞了20分鐘。隨後,申波又帶著二人游覽了迎澤大街、大南門、羊市街、鐘樓街……中午時分,他們來到食品街,申波自掏腰包請老人品嘗山西麵食:刀削麵、剔尖、抿尖,每樣來了一碗,再加上過油肉、涼拌莜面兩個菜。老人細細品嘗,津津有味地說:“還是當年那個味!”次日,本報刊發了申波採寫的報道——《八旬援疆老人的“太原情結”》。隨後,陸續有老人的故交和學生來電詢問老人的聯繫方式。5月上旬,何慶義從新疆打來電話,高興地告訴記者:“通過太原晚報牽線,我已與二十多名同事和學生取得了聯繫!”為了表達對太原晚報的感激之情,何慶義老人特意讓家人訂製了一面錦旗。同時,出於給太原晚報“表功”的想法,老人又特意將這面錦旗寄往山西省委宣傳部。何慶義,一位有情有義的老人,一位可敬可愛的老人!本報記者武俊林/文喬磊鄧寅明/攝  (原標題:“太原晚報亞克西,援疆幹部感謝您!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m34jmlfz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